合資自主真偽考
當下的中國汽車工業往哪里去?這是中國汽車業界很多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卻少能清醒認識的問題。
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方向,我們渴望彎道超車,但這是一個前途不明的方向,即使在這個征途上,我們與國外的距離同樣不短。這種現實,稍具理性的思考者都不會視而不見。
沒有品牌優勢、沒有深厚技術、沒有造型經驗,甚至已經開始沒有成本優勢,危險來臨,中國自主品牌的從業者都能夠體會到前面的崎嶇之路,但是對策在何方?
《汽車商業評論》注意到,很多中國本土汽車公司只是在單方面考慮自己想如何行事,而沒有分析對手在怎么干。身邊強大的對手正在攻城略地,亮劍之前,必須把自己的情況分析清楚,必須分析敵情,也就是我們在想自己怎么干之前,必須要想對方在怎么干,否則,大刀長矛在機槍面前,亮劍向前就等于找死。
中國汽車工業即將面臨一場與國外汽車品牌短兵相接的戰爭。既然是戰爭,我們必須要有作戰的思路,而不能光有亮劍的精神。先前本土自主品牌和國際汽車品牌之間并無真正的戰爭,對方在中高端市場彼此競爭,而我們則基本固守在低端市場,雙方沒有交集。但是現在對方正在向低端市場拓展,隨著以雪佛蘭賽歐為代表的合資公司汽車產品的低價入市,這場戰爭已經打響。
先前,中國自主品牌企業有成本優勢,而這也正是對方的劣勢。但是今天,對方正在拼命地向我們學習如何運用低成本的供應鏈,并培訓自己的供應商,而我們只是要求便宜供貨;他們在研究如何合理簡化原有標準制定自己在中國的標準,在研究怎么在低端市場打敗你,而我們只是在喊口號。
此時,如果不研究如何打仗,那我們就必死無疑,恰如古人所云——“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現在,合資自主品牌產品的出現讓競爭格局進入到另外一個局面。有人對此痛恨,認為這是偽自主,它將最終消滅真正的自主品牌;有人對此歡迎,認為合資自主也是自主品牌,不能對其歧視。但無論是痛恨還是歡迎,大多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來分析和思考問題。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重新反思汽車合資企業對中國汽車工業的意義,合資自主品牌現象的出現為這種反思增添了最好的注腳,它表明合資已經開始向深度進軍,但是如何走好合資自主這條道路卻值得我們深思。如果能夠正確地而不是錯誤地踏上合資自主這條道路,那可能將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幸事。
1、策略性舉措——虛假的合資自主
2007年5月底,國家發改委工業司正式發布的《中國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定稿中這樣定義:企業自主品牌是指企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品牌。企業自主品牌首先應強調自主,也就是說產權強調自我擁有、自我控制和自我決策,同時能對品牌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進行自主支配和決策。
2010年9月13日,溫家寶總理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年會上發表演講時說:“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它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它們研發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中國創造。”
這等于是從政府層面承認,中國汽車合資公司的自主品牌就是企業的自主品牌。事實上,現在國家決策層已經廣泛要求中國的汽車合資公司推行合資公司的自主品牌。但是它還是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人們對其最大的擔心是,它的出現只是為了充分發揮外方產品的剩余價值,同時又不損害外方的品牌形象,這將對中國本土汽車自主品牌構成致命的威脅。
一個車型已經很老了,換代車型馬上出來,合資汽車公司以往的辦法就是給新車型換個名字上市,而老車型繼續發揮余熱,比如一汽-大眾的捷達在不退市的同時,寶來、新寶來接踵而來;比如北京現代伊蘭特不退市,伊蘭特悅動又新鮮出爐;再比如一汽豐田花冠不下市,新款車型以卡羅拉之名登場……
但是有了合資自主品牌這個說法,未來上述行動就能以另外一種方式堂而皇之地進行——繼續使用舊技術和舊平臺,沒有真正的本土研發團隊,基本未對造型做太多變化,而且在用材和制造標準上敢于進行必要的簡化,這種合資品牌的延命車型將使合資公司進一步榨取原有產品的剩余價值。
這種合資自主除了LOGO是新的外,其余一切幾乎都是舊有的,但是顯然,它將能鉆國家對自主品牌優惠政策的空子。
2009年3月,國務院正式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首次提出了自主品牌戰略,稱國家“在技術開發、政府采購、融資渠道等方面制定相應政策,引導汽車生產企業將發展自主品牌作為企業戰略重點,支持汽車生產企業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國內外并購等多種方式發展自主品牌。”由于這種自主品牌戰略帶來的政策便利,企業如果發展合資自主品牌,顯然將有助于減少在新建汽車項目投資審批方面的障礙。
正因如此,中國汽車工業的合資自主品牌甚至被人們冠以“偽軍”頭銜,幫著跨國品牌攻打本土品牌,并沒有多少人從更深的層次來闡述合資自主品牌建設模式的得失利弊和對中國汽車工業長期發展的影響。
東風汽車副總經理周文杰在接受《汽車商業評論》采訪時認為,同一件事情有不同做法,如果合資自主沒有在“供應鏈的搭建上,在合資公司的基礎能力上有實質性的變化,從東風集團來講,可能不主張做這種策略性的舉措。”
汽車合資公司沒有自主品牌內容,在政府層面將遭遇眾多挑戰,未來的擴能發展面臨不被批準的限制。為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跨國汽車公司表示要在中國合資公司推行自主品牌。在合資自主眼看著一哄而上的所謂后合資時代,《汽車商業評論》認為,我們必須研究它們的所為是不是策略性舉措,如果是我們就必須要認定那是假合資自主。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