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獵頭公司關于民企成長的一項調查顯示,無論是處于成長階段、上市階段還是國際化階段的民營企業,均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共同挑戰。其中處于國際化階段的民企表示,難以吸引到國際化發展所需的人才、并且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調整難度大,是即將上市或已經上市的民企面臨的兩大人力資源挑戰。獵頭表示,設計、研發、銷售、生產與技術控制類人才是民企最常招聘的。
總監級職位歷來屬于企業核心崗位,也是眾多人才晉升的目標。為此,我們選取十大總監級代表職位,利用前程無憂網上職位搜索器進行數據統計,列出了各大類職位民企占比情況。
從這十類總監級別的職位招聘數對比可以看出,民企職位需求均占到了各職位需求的66%以上,其中對設計總監、策劃總監和技術總監的需求達到了70%以上。由此可見,在民企有更多的高端職位向人才敞開。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企業對銷售總監的需求要遠遠高于其他總監類職位,而人事總監的職位需求相對較低,顯然應了那句老話“做銷售最鍛煉人,也最容易出人頭地”。
從城市招聘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總監類職位需求占到了42%~70%左右,其中對客戶總監的需求最高,達到了70%;相對來說,非一線城市對財務總監和營銷總監的需求較大,兩者在非一線城市的需求均超過了50%。
自從國內房價得到抑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以來,“轉型”一詞頻繁出現在中外媒體的報道中。來自華爾街日報4月30日報道:中國現在似乎處于經濟轉型的初期階段,而轉型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消費支出,減少經濟對投資、房地產和出口的依賴。目前,依賴中國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外國公司銷售疲弱,而面向中國消費者的企業銷售強勁,這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所謂的再平衡。為了經濟的再平衡,房產行業首當其沖。
汽車行業:增加出口+新能源+后汽車時代
2012年中國國內汽車市場增長放緩。雖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5月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汽車累計產銷分別為800.02萬輛和802.3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9%和1.70%,汽車行業趨穩跡象明顯。但是汽車整車產能過剩的危機仍然存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在4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11年在華汽車生產廠開工率為81%,較上年的88%有所下滑,預計這一趨勢還將繼續。
應對過剩,出口為先。當國內汽車產業的蛋糕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時,很多國內汽車商開始尋求出口機會。吉利汽車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向海外銷售100萬輛汽車,這一數量約占其目標銷售總量的一半。吉利較大的汽車出口市場包括烏克蘭、俄羅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智利和斯里蘭卡。
新能源汽車也是一個突破口。近期,財政部發布公告稱,政府將從2012年起每年安排人民幣10億-20億元資金,重點支持具備量產條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化,以及支持節能汽車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建設。目前為止,國家已推出了多項刺激措施以推動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其中一項措施為購買由比亞迪汽車(BYD Auto)生產的電動型比亞迪e6多功能商務車,每輛可享受人民幣120,000元(合19,039美元)補貼。
新機會:汽車后市場。中國現在的汽車后市場大體上可分為七大行業:汽保行業、汽車金融行業、汽車IT行業、汽車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裝行業又稱汽車養護行業、汽車維修及配件行業、汽車文化及汽車運動行業、二手車及汽車租賃行業。據統計,2005年我國汽車后市場的營業額為1080億元,到2009年增加到29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國內汽車后市場的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汽車售后第一大國。中國汽車后市場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高額的利潤,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搶占新市場。
無論是做大“蛋糕”還是另尋“藍海”,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支撐。一直以來汽車行業研發人才缺口嚴重,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汽車行業的研發總監年薪僅有30萬~39萬,與國外相比差距明顯。
很久以來,中國制造代表著廉價的勞動力與生產成本,但是這個優勢似乎正在失去。
相關閱讀
如果您想了解關于以上信息的更多內容,請填寫以下表單: | |||
咨詢欄目: | 人才資訊 | 驗證碼: |
|
您的姓名: | E-mail: | ||
您的單位: | 職 務: | ||
您的電話: | 傳 真: | ||
通訊地址: | 郵政編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