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4月9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以下簡稱大眾中國)公布了八位高管的任命。其中,包括大眾中國銷售和市場執行董事、大眾(中國)首席市場總監等營銷業務要職,也包括胡波等大眾“舊將”的回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八位高管中還包括一位從大眾德國總部“空降”的一汽—大眾銷售副總經理。
據悉,此次高管層調整雖然是以進口車資源整合為核心,但是大眾汽車在華新的品牌管理架構已經初現模型,即在經營層面由各品牌總經理向進口車總經理匯報的垂直總經理制,在業務層面則形成首席市場總監直接與各品牌市場總監進行水平層面管理的體系。
大眾中國場及銷售執行副總裁蘇偉銘表示,大眾在其他市場已經按照這種體系在運轉,資源整合有利于統一管理,提升效率的同時削減集團成本。對此,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一協調資源、節省管理成本是一方面,此外更重要的是,大眾中國可以通過收權獲得更多利潤。”
營銷高管大洗牌
據悉,此次管理層的調整一共涉及八個崗位的高管新任命。其中,針對大眾集團中國總部的崗位調整共涉及三項,分別是大眾(中國)銷售和市場執行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首席市場總監和大眾中國大眾汽車品牌市場總監。
另外,還有四項人事任命則全部針對蘇偉銘正在大刀闊斧改組的大眾進口車業務,分別為大眾汽車(中國)銷售有限公司(簡稱VGIC,即原“大眾進口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各進口車品牌總經理,包括大眾品牌進口車總經理、賓利品牌大中華區總經理和西雅特品牌大中華區總經理。
在合資公司方面,現任大眾汽車集團營銷戰略負責人的斯蒂芬·沃倫斯坦(StephanWllenstein)將直接從德國“空降”,于6月1日履新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之職。
對此,蘇偉銘對記者表示:“大眾汽車集團的業務不斷發展壯大,我們必須任命最優秀的人才以充實管理隊伍。新任命這些高級管理人員,是我們致力于服務中國客戶的又一最新舉措。”
事實上,蘇偉銘對于大眾進口車板塊的改組由來已久,從進口車業務的整合到通過車型導入制衡南北大眾合資公司,大眾對銷售渠道的收權一直不斷推進。但是,由于一汽和上汽兩家合作伙伴的強勢地位,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渠道收權并未現明顯成效。
進口車業務收權再出手
為了推進渠道收權,大眾在華品牌組織架構的變革從進口車業務板塊率先展開。
去年11月,“大眾進口車銷售有限公司”更名為“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汽車銷售公司”,隨后,賓利的總代理權便被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汽車銷售公司收編。這被認為是大眾中國在華展開新一輪“收權運動”的序幕。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自2002年賓利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之時,香港大昌行于當年拿到了賓利在內地和香港地區的獨家總代理權、產品進口權、零部件調配權及品牌推廣權。直至2009年6月3日,賓利還與大昌行集團下屬上海賓利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簽訂了未來五年的進口商協議,由賓利中國負責賓利在內地市場的發展。截至2011年,賓利在華的18家經銷商中,有4家為香港大昌行所有,銷量占據賓利中國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除汽車銷售、租賃業務外,大昌行還計劃啟動賓利的二手車業務,盤活整個流通領域價值鏈。
目前,大眾汽車集團旗下進口乘用車品牌有8個,包括蘭博基尼、布加迪、賓利、保時捷、大眾、奧迪、斯柯達以及西亞特。按照大眾中國的設想,除奧迪外,上述進口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總代理都將被歸至麾下。值得關注的是,新上任的各大品牌高管也都將向蘇偉銘匯報工作。
作為此次戰略的最高執行者,蘇偉銘認為,“這樣的變化將有利于對所有進口車型進行統一管理,包括車型的批發等。未來各品牌都會有自己的總經理,他們向集團總經理匯報。終端銷售渠道還是獨立的,并不會通過一個展廳統一銷售這些進口車,而是通過批發的角度進行統一管理。
對此有分析認為,去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總銷量超過了200萬輛。憑借中國市場的優勢,大眾汽車超越豐田,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集團。今年大眾中國高管團隊的大調整,無疑將更加有利于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