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未來出行大會|陳劍:打造立體交通體系圖,構建未來出行新生態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驅動下,全球出行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5G、大數據、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正在重塑我們未來出行方式。在以電動化為根基,以綠色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特征的跨界融合浪潮中,汽車產業已成為這場變革的戰略中心。
2019年10月25-27日,由浙江省發改委指導,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湖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在浙江德清隆重舉行,大會通過會展聯動,充分展現全球出行產業新思維、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打造全球出行產業未來發展風向標。
26日進行的未來出行生態論壇上,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劍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實錄: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劍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來自中車株洲所。一說中車可能大家會想到軌道交通。確實,因為中車在軌道交通領域作出了很多具有領先的產品,無論是我們的高鐵、智能軌道交通,也包括我們的地鐵。但是中車株洲所在軌道交通這個領域里面有很多發展,近20年我們把很多軌道交通領域積累的一些技術在往汽車產業做轉移,比如說我們電動汽車方面的一些產品,我們2002年就開始往電動汽車研究。第二,作為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作為我們來講,更想站在軌道交通這個角度和汽車融合這樣一個角度來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的主題是“打造立體交通體系網,構建未來出行新生態”。因為今天很多專家更多的是站在汽車的角度,但是整個出行是多種交通工具的組合。比如我們今天在德清開會,可能外地的朋友有坐飛機的、也有坐高鐵的,到了高鐵站以后,我們坐汽車。汽車只是我們未來出行里面的交通工具之一或者說其中的一段。
今年9月19日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正式印發,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這是整個國家戰略。目標就是打造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城市群一體化的交通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構建便捷順暢的城市交通網絡,多層次、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包括民航、郵政、鐵路、公路、水運。
在汽車“新四化”過程里面,包括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因為這些新的技術的出現,對我們未來出行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變革。更快速、更智能、更舒適這種交通變革是人類出行不變的追求。我們大家可以看到,整個人類在過去幾千年,對出行方式的探索從未停止,我們從最早的原始的馬車,到我們的蒸汽機車,到汽車,到20年前軌道交通,我們逐步到高鐵。十幾年前開始高鐵在我們國家逐步得到應用,整個人類出行模式在變革。包括中車在內,我們很多的企業,像汽車企業,大家對自動駕駛、飛行汽車,因為吉利兩年前就收購了美國的一家公司做飛行汽車的研究。包括中車,我們在上個月剛剛發布的,可能未來600—700公里的磁浮列車樣車下線,包括我們400公里的輪軌列車,包括美國、中國一些企業正在探索的超級高鐵。一直以來各個企業、各個行業都對我們整個出行方式的探索從未停止。
整個技術革新應該說是推動交通變革的一個前提和載體,因為我們的大數據、5G、人工智能、云計算這些新的技術的推進,包括新技術的發展,導致我們今天可以來談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因為這些技術都是一個基礎。當然除了這些技術之外,比如高鐵,可能大家關注更多的我們可以跑350公里、450公里,是我們中車列車技術的突破。但事實上,與列車技術突破的同時,我們的建筑技術的突破也非常關鍵,比如隧道技術的突破。因為高鐵很多都是在隧道里穿行,如果沒有這些綜合技術的突破,很多變革沒有辦法得到實現。
交通已經成為新技術融合創新的交匯點。我們今天探討的都是在汽車領域里面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但事實上,在軌道交通里面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做無人駕駛的探索,包括我們在北京的一些線,2018年已經正式開通無人駕駛。上海上個月開通的18號線也是做無人駕駛,軌道交通的無人駕駛和電動汽車的無人駕駛出發定也有很多不一樣。軌道交通的無人駕駛來講,更多的是安全性、高效、成本節約,這是從軌道交通方面。包括大鐵路、傳統鐵路方面,也在引入無人駕駛,從中能的運煤通道上在機車上實現無人駕駛。包括水運方面,我前年在倫敦參加一個全球船舶的會議,重點就是探討無人船,而且不是簡單的小船,是遠洋的無人船,包括中船,正在打造第一艘遠洋的無人船。因為船舶領域隨著電動化實施以后也有很多機會,無人駕駛也有機會上去,而且很多方面比汽車更有優勢,它的應用場景更簡單。比如我們株洲所在汽車領域里面,首先無人駕駛是在卡車方面,在礦山里面,特定區域里面的無人駕駛我們已經開始做測試和相關的工作了。
新技術出現以后,不斷提升交通工具之間的協同效率和安全性,我們可以把很多軌道交通在安全性方面,很多技術平移到汽車領域來,我們現在也在把很多汽車領域里面這幾年涌現出來的很多新的思考和思維和新的技術,我們把它往軌道交通領域做相關的融合。
未來出行的暢想。打造安全、綠色、智能的立體出行生態平臺,實現門到門的高效、便捷出行,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也是我們每個企業奮斗的目標。因為我經常出差,每周可能都要出兩次差,我們就感覺到,一個非常好的出行生態對每個人非常方便。但是可能會涉及到很多技術,包括很多的政策,包括無人駕駛,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在小區域范圍里面的無人駕駛。
比如說我們現在從機場下來以后,我們在長沙的機場也設置了很多網約車,但是事實上去找車很麻煩,我們現在不要去做全程的無人駕駛,能不能做到在停車場里面的“最后一公里”的無人駕駛。不是人去找車,是車來找人,我到了一個區域以后車自動過來了,因為我下了飛機就把單訂好,車就過來了,所有數據都做完了,就可以直接開車走,很方便。現在基本上我看到很多的網約車,也有做得很好的。剛剛的曹操專車,他特別打造了網聯高鐵的掌上高鐵,我覺得他這個思維是非常明確的,所有乘坐高鐵的乘客都是他潛在的客戶,因為他下了高鐵以后要到目的地去,必須要通過汽車來實現的,他在這個方面已經走的很前面了。包括我們短途的無人駕駛,特定區域里面的無人駕駛,可以對乘客體驗的舒適度有很大的提升。
像長沙也在做一體化的綜合處行生態平臺的推動,從我們長沙的機場和高鐵站的連接,高鐵站和地鐵的連接,包括現在長沙專門也開辟了一個區域過來做網聯,網約車做試驗。
中車株洲在所不同交通工具跨界融合中,軸所以軌道交通產業鏈為基礎,行業應用為依托,協同發展,為未來出行貢獻中車力量,推動交通方式的變革。我們看來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車過去幾年的發展,技術領域已經殊途同歸了,剛才講,我們無論是“四化”也好、“五化”也好,無論是高鐵還是汽車輕量化、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都是一個趨勢。株洲所我們在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半導體技術,比如說IGBT的研發到生產制造,以及電機、電控驅動,和智能駕駛、傳感技術方面,無論在軌道交通,我們兩個團隊,一個是軌道交通領域做相關的工作、一個在電動汽車領域做相關的工作,只是說兩者之間功率等級不一樣或者說要求不一樣、形態不一樣,可能在技術要求方面也有很多區別。
整個鐵路車輛是軌道交通的一個核心設備,像我們復興號,就是從網絡、儲能、通信、制動、電傳動控制、轉型架、車體,跟汽車是很相似的。整個車輛裝備的性能決定了系統的運輸能力和效率,包括電動汽車也一樣,首先我們的車要好。第二,電氣與電子、計算機、通信、自動等多學科前沿的創新融合,也要多個復雜系統領域構成的,這個跟汽車是非常相似的。
我們在過去20年也成功的把我們很多的核心技術做相應的技術平移,其他交通領域里面,包括我們的智能軌道交通,這是我們2017年發布的,包括我們的電動大巴,這是我們2006年開始做純電動大巴,就是把高鐵的一些電機、電控的技術,包括我們2014年開始打造乘用車的電驅動系統。因為電驅動最早的應用是在軌道交通,在全球也是一樣的,像在德國,西門子應該在90年代,比我們早了5年,90年代他就開始研究怎么樣把軌道交通電驅動應用到他的汽車上面去,他和很多整車廠合作造出了很多原型車,雖然電動汽車德國不是他的技術路線,但是也在推動,我們2012年開始也在做一些工作,最早商用車開始,2014年乘用車方面也跟企業做了相應的合作,我們也在軌道交通里面的一些技術和汽車領域做相應的對接。
中車可能在汽車行業里面大家了解不是特別多,但是我想,通過不斷的接觸以后,通過我們對這個行業不斷的了解,通過大家對中車不斷的了解,我們希望跟大家一起為推動立體交通體系、網絡構建、打造未來出行新生態提出我們中車的方案,也貢獻中車的力量。謝謝大家!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