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輪胎技術緣何總是被動推進
“標簽法最近被各大媒體炒得很熱,但是現在才重視技術,我們已經慢人家太多了。”近日,輪胎世界網編輯請教關于“綠色輪胎”的相關問題時,某輪胎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卻這樣回答。
如果沒有歐盟輪胎標簽法,滾動阻力、燃油效率這些字眼是不是不會這么快就進入中國人的視線?“綠色輪胎”也不會引起企業的這么重視?為何我們的技術發展總是在被動推進?
研發力量薄弱 投入較少
“像固特異這樣的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到全年銷售額的3%-6%,而中國企業能占到1%就不錯了。”上述人士這樣感慨道。
記者日前去山東廣饒某國內大型輪胎企業采訪時,其內部人士就透露,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不足銷售額的1%。
此外,據了解,像固特異這樣的輪胎巨頭,其技術和研發其實上是分開的,僅固特異的全球研發團隊就有4000余人。而在中國企業中,研發和技術大都是合二為一的,即便是三角、玲瓏這樣的大型企業,技術人員也就100余人。
中外企業的技術力量懸殊由此可見一斑。
人才短缺 國內企業忽視人才培養
據悉,國內輪胎企業的技術人員普遍收入偏低。一位從事輪胎技術工作多年的人士介紹說,國內企業不僅工作環境差,而且工資水平低,工作3-5年甚至10年了,工資也難用“高”字形容。因此,很多年輕人堅持不了多久,就選擇換行業發展或跳槽了。
“要知道,沒有5年的技術經驗,是很難‘獨當一面’的,現在企業里的技術人員是‘老的老,小的小’,‘青黃不接’現象十分普遍。”這位人士如是說。
據了解,國內企業的輪胎技術人員,經驗不足3年的本科生,月工資大多不足3000元,而工作經驗在5年左右的,很多人的工資也不足5000元。長期的低工資,導致國內輪胎技術人員流失十分嚴重。
以汽車和輪胎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為何重“量”而不重“質”?一位業內專家頗顯無奈地指出,表面上看是企業技術能力不足,實際上,國內更重視GDP增速,而不重視技術研發和品牌的培育,這才是根本原因。
如果沒有歐盟標簽法,中國的輪胎技術是否仍是“原地踏步”?這值得我們深思。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