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徐和誼說,北汽重組昌河是市場決定
這是今天(11月25日)中國汽車界的一件大事,也應該是今年中國汽車界的一件大事,它就是北汽集團正式收購昌河汽車70%股份。下午,相關協議在江西南昌剛剛簽署,網上的消息就已經鋪天蓋地,具體內容我們就不在此詳列。
此前昌河被中國長安重組已近三年,昌河一直桀驁不馴,甚至在2012年初鬧出罷工事件,隨后一直處于無為而治狀態?,F在人們的疑問是,北汽集團怎么敢接這只燙手山芋?或者說,怎么解讀這次兼并重組?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說,這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精神的迅速反應,是北汽戰略布局的新的落子,對完善北汽的產業布局有著重要意義。
這句話耐人尋味。中國汽車業的重組,免不了是有政府之手在背后推動。北汽集團此次兼并重組如何能夠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在脫離中國長安后,不僅僅是北汽,還有福特、江鈴、上汽等企業分別與昌河接觸,希望達成并購,但是昌河最終選擇北汽。北汽集團此次收購價格超過8000萬元,擁有70%股權,江西省國資委下屬的江西國控擁有另外30%股權。
更重要的理由或許如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所言,中國長安是好的汽車公司,北汽集團也是好的汽車公司,一個剝離昌河,一個重組昌河,都是各自集團在中國汽車業新的形勢下的戰略需求,都是正確的選擇。
在北汽涉足重組昌河汽車之前,中國長安已與江西省政府方面達成一致意見,將昌河汽車中的景德鎮基地和九江基地剝離出長安體系,而隸屬于昌河汽車的合肥基地將劃歸長安。
這也就是說,昌河汽車旗下擁有昌河汽車自主品牌和昌河鈴木合資品牌兩大品牌,兩大轎車生產資質,擁有景德鎮、九江兩個產業基地,產能27萬輛整車、15萬臺小型發動機,員工約4700人。
本刊記者了解到,北汽集團重組昌河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1、產品線的互補。北汽集團1.4升以上排量的產品比較多,1.4升以下的產品不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需要。而昌河產品絕大部分是1.4升以下的小排量,跟北汽產品互補性強。除了微車,北汽跟昌河在產品上沒有沖突。
2、填補基地空白。北汽的主要市場和生產基地都在北方,昌河在華南,對北汽生產基地、南方市場占有率是有益補充,從產業布局的角度來說,是拓展北汽集團南方市場的需要。
3、滿足北汽未來十二五、十三五的發展規劃。北汽集團今年產銷量渴望達到210萬輛,盡快進入中國汽車行業第一梯隊,重組昌河對北汽形成規模戰略優勢至關重要。
2013年以來幾下南昌的張夕勇說,經過與昌河汽車現在的管理層多次溝通,發現他們已經深切認識到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激烈變化,意識到不管是從產品還是產能來說,僅僅憑借自己一個小的企業,不會有什么發展。北汽重組昌河,昌河職工代表大會100%全票通過。
我們認為,這可能也是此次重組被北汽集團徐和誼董事長認為是市場起到決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北汽集團重組昌河前,江西省政府要求昌河汽車到2020年實現整車產能100萬臺,全產業鏈年營業收入1000億元的目標。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根據此次雙方協議,北汽集團到2017年末計劃累計對昌河汽車投資約130億元,實現整車產能50萬輛,全產業鏈年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
為了重組順利進行,北汽集團入主昌河汽車后制定了兩大原則:有利于昌河汽車的發展、管理團隊最大限度保持原樣。北汽集團只派駐兩人進入江西昌河,一位負責銷售,一位負責財務。雙方股東第一筆注資10億元,計劃在春節之前到位。
北汽集團重組昌河的具體細節和內在邏輯(比如為何不百分百收購?),徐和誼今年以來幾件大手筆事件(比如“北戴合”)如何塵埃落定,詳細報道見2013年12月15日出版的《汽車商業評論》雜志。
1、凡本網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haipeng88.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關注校車安全永不過時[07-12]
- 十年 客車行業醞釀出新的格局[01-04]
- 黃宏生大起大落的傳奇人生[12-21]
- 博世的百年品牌發展之路[11-21]
- 大陸集團推出48V車載電力技術[11-29]
- 海格百億大單:“水到渠成”的收獲[11-28]
- 安凱寶斯通以實際行動提升智能制造[11-27]
- 大金龍在海外市場已成為“實力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