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這個一直被各個汽車企業所關注的問題,最近陡然升溫。畢業于某名牌大學汽車制造專業的吳先生一下子被幾家汽車公司相中,使其他專業的求職者羨慕不已。這是日前發生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大型人才招聘會上真實的一幕。
近幾年,由于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有關汽車研發、制造、銷售等方面的人才已經成為職場的“新寵”。除了以上三類基礎人才外,汽車貿易、招商引資、財務金融、風險管理、宣傳策劃、汽車物流等方面的人才炙手可熱,在招聘現場,科班出身、有工作經驗者成為各用人單位競相爭搶的對象,甚至連應屆汽車專業的畢業生也十分走俏,成為人才市場新的需求熱點。據中國汽車人才招聘網的最新統計顯示,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汽車及相關制造產業持續保持在每月發布3000個需求職位這一規模上,并一直呈上升趨勢。而目前人才市場上這方面的人才尚不足一半,已成為汽車專業人才供求矛盾的“瓶頸”。
隨著國際業務的迅速發展,汽車行業國際經營人才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同時,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把握最新專業科技動態的高級技術開發人才隊伍也是當務之急,這是使整車和零部件開發應用能力跟上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雖然人才的需求成倍增長,但由于入行門檻過高,使得現有的汽車人才存量對于汽車業的發展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人才瓶頸”困擾著汽車產業繼續前進的步伐。
市場的競爭、產品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行業對從業人員的素養要求將越來越高。人才資源對汽車業的發展越來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外資汽車企業紛紛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急需熟悉本地情況的專業人才。而國內汽車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也迫切需要大量汽車人才來補充。原來就不算大的一塊中國本地化汽車專業人才“蛋糕”,如今更顯出資源與數量的不足。我國汽車業突破“人才瓶頸”之圍已經刻不容緩。
從崗位需求角度,今后汽車業人才需求點將更多地會集中在中高層級的專業人才以及一直十分緊缺的高級技工。他們要求有快速的故障診斷能力,對物流生產線制造等有一定了解,跟企業現代化設備的發展保持相同步調,同時要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操作系統。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際強手企業不再是以單純的金融資本和勞動力的數量作為戰略資源,而是以知識作為新的競爭資源。
人才問題的癥結到底有沒有可能被解開?有專家認為,關鍵在于機制創新。在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人才方面的調整應該被國家所重視。從前,注重產品制造而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機制,忽略對汽車產業鏈上游、下游的人才輸送,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而上汽的人才戰略是培養與引進兩個輪子一起轉,通過自主品牌建設,培養與引進一大批技術開發人才;通過海外兼并重組,培養與引進一大批國際經營人才;通過集團股份改制,培養與引進一大批金融財務人才,從而進一步做大做強上海汽車工業。
事實是,這些年來一汽與上汽一直在進行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機制的創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關人士認為,要解決汽車行業人才之困,不但要有穩定的人才輸送渠道,還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自我培養人才的“造血功能”,保證員工的福利及升職機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進一步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被企業和社會理解為“人力資本”,企業應該正視人力資本的存在,改革企業的產權制度、治理結構和企業文化,建立良好的人才機制。
為了填補汽車行業對于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巨大缺口,如今在上海,除了一些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汽車技術專業之外,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網絡學院、華東理工大學等一流高等學府也紛紛開設了汽車專業,定向培養汽車行業的高端技術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