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3日,第七屆世界客車博覽會亞洲展覽會在位于上海的新國際展覽中心拉開帷幕。展會伊始,設置在E3館內的中國客車網直播間迎來了第一組客人,來自BUSWORLD的兩位官員:Gerrit和Anne.
通過客車網的平臺和國內行業朋友分享他們此次亞洲展覽會感受。
兩位BUSWORLD官員都具有資深的客車行業經歷,Gerrit是2001年將世界客車博覽會引進亞洲的工作組成員之一,他非常驕傲的表示已經伴隨亞洲展覽會度過了7年歲月。

來自BUSWORLD的兩位官員Gerrit和Anne做客中國客車網現場直播間(記者合影留念)
記者: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兩位來到我們客車網的直播間。中國客車網從亞洲展覽會第一屆開始成為此次展會的唯一官方網絡媒體,也共同迎來了第七屆世界客車博覽會亞洲展覽會。
G: 謝謝!世界客車博覽會亞洲展覽會2001年進入中國,第一屆的展會上我們看到的參展的中國企業數量并不多,但我們看到了中國客車發展是具有很大潛力的。2002年BUSWORLD引入亞洲客車周(ACW)――BAAV年度大獎。我們很高興能把這個評選活動帶到中國,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客車企業參與海外事務的機會。
記者:七年的時間,中國客車企業帶給您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G:中國客車的發展是驚人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論是產品的技術水平,還是工藝水準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最重要的還是企業的意識以及經營思想在經歷轉變。本次展會竟然有180家展商參展,客車整車企業也達到了18家,我們非常高興看到中國企業有這么強的參與意識。
記者:中國企業如何參與歐洲市場?或采用什么哪種方式進入歐洲市場更為合理有效,但出的產品出口、CKD合作還是技術合作?
G:我個人的觀點,中國客車企業應該更好的開發本土市場,中國對客車的需求量非常大。歐洲市場并不適合現在的中國客車企業。首先歐洲有非常嚴格的認證準入條件,對車輛的環保具有非常高的要求,這對中國客車企業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其次,歐洲市場是非常小的,給中國客車企業帶來不了真正的效益。
我更建議中國客車企業把產品出口放在非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包括印度,中國客車完全符合這些市場的要求,所以對企業來講應該是最為現實的。
記者:印度有Tata,中國客車產品在印度會有多大的市場?
G:印度有非常大的市場,所以一個Tata是不可能滿足印度國內需求的,隨著印度道路建設的完善,客車的需求量會每年遞增,中國客車企業應該好好研究印度市場。中國的客車產品在世界是有很強的競爭力的。
記者:本次展會我們看到了第一次來到中國的Temsa和Scannia,
這些國外品牌的進入會給中國本土企業會帶來什么影響?
G:是的,我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客車參與亞洲展覽會。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相互學習的平臺,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亞洲展覽會帶給中國客車企業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
記者:非常感謝兩位接受中國客車網的采訪,共同期待2007亞洲展覽會成功舉辦以及中國客車企業帶給世界客車市場更多驚喜。
G:一定會的,謝謝中國客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