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業投入多、見效慢、技術壁壘明顯,讓很多垂涎汽車業高額利潤的“新人”無從下手,但客車業讓他們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門外漢”紛紛進軍客車市場
據報道,一度整體收購成都山鹿汽車廠的重慶摩托車制造“五虎上將”隆鑫集團,蟄伏成都三年后,近日也開始進軍汽車制造業。據悉,一個占地500畝、設計年產客車6000臺、底盤12000臺的隆鑫汽車工業園已在成都溫江區圈定。
像隆鑫這樣加入“客車”戰場的廠家不在少數。作為一個客車業的新手,隆鑫雖然不是做汽車但有很大關聯,而更多的新競爭者則完完全全是汽車業的“門外漢”了。
2003年12月,由顧雛軍領銜的格林柯爾強勢進入客車業。雖然是新入行者,但來勢卻是兇猛。格林柯爾以每股3.625元的協議收購方式,收購了亞星集團持有的公司11527.25萬股國家股,占亞星客車總股本的60.67%。
除此之外,家電業一大巨頭美的也表達了“要做客車大王”的雄心壯志,已經通過整合云南客車業和湖南三廂客車進入汽車業。美的集團副總裁趙勇表示,美的客車項目的目標是進入國內客車行業的第一梯隊。
而民營企業更是蠢蠢欲動。曙光公司以控股方式將客車業產銷量排名第5的遼寧黃海汽車(集團)公司吃下;廣州寶龍汽車公司斥資12億元將自己從改裝車廠商“升級”為整車制造商;國內汽修汽保設備制造行業老大江蘇中大也成功控股了中威客車。
“客車市場水很深,他們堅持不了幾年”
顯然“爭第一”的斗志并不一定能夠轉變為實際的競爭力。客車業也不是人人都能來咬上一口的大肥肉。近期原材料價格的飛速上漲就把很多廠家的資本套牢了。從2003年8月份開始,國內普通鋼材、鋼板價格全線上漲,其中汽車使用較多的鋼板價格平均漲幅為16.5%。客車用鋼量比乘用車高,所以沖擊更明顯。
揚州江淮宏運客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林這樣分析:“這里面的水很深,從家電或者別的領域進來的初期都比較容易進入,但他們堅持不了幾年。首先因為他們沒有技術;二是因為一進來就遇到了客車市場的強烈競爭,降價此起彼伏;三是客車的營銷方式跟家電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主要是業主,比如旅游客運公司、公交公司等等,而這些問題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