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兄弟出行的交通工具逐步改善,但人貨混裝嚴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農民出行免不了攜帶農副產品,回家時買些生產資料和生活日用品,總是大包小包的。農民帶著農副產品坐客車,既不衛生又不安全,怎么辦?若有一種人貨分離車下鄉營運就好辦了,既能裝貨、又能載客,且不違反交通法規。那么這種于國于民都有利的人貨分離車為什么沒有投放市場呢?究其原因,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主管汽車制造、改裝的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格把關,禁止生產那些性能差、污染嚴重、不安全的簡易機動車、農用車等;搞好行業引導,組織專家研究開發既安全又方便、經濟的人貨分離車,讓制造中巴的汽車企業,在現有生產設備的基礎上,將中巴改裝成人貨分離車,并取得產品名目及合格證。
二、交通安全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制止客車人貨混裝;另一方面要給人貨分離車正名,讓人貨分離車名正言順地占領農村客運市場。
三、交通規費征稽部門在征收人貨分離車的客運附加費時,要區別同噸位的中巴,以使經營者能夠經營下去。對固定座位按低標準征收客附費,對貨廂內的活動座位免征客附費。在試營運期間各項規費全免。
四、改裝人貨分離車的廠家要做到與同長度的中巴同價位,既方便農民帶貨乘坐,又使經營者買得起,有利可圖。在貨廂內側裝縱向活動座椅,無貨時可坐人,中間裝金屬推拉隔柵,方便農民送取貨物。
人貨分離車不是高科技產品,很容易生產,這種車在農村有廣闊的市場。為什么久久沒有投放市場,除了上述問題沒解決好以外,關鍵是農村客運市場管理問題還沒有列入管理日程。管理者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民進城趕集不徒步,有車坐就是社會的進步,不管什么車,只要讓農民有車坐即可,不必要求那么嚴;人貨分離車經營者認為,該車型座位少,裝的貨都是零散的,載的客大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強行收取貨運費,與經營同規格的中巴相比,收入少得多,豈能經營下去呢?這就需要管理者、經營者和乘客三者同心,相互理解才是。
要想使人貨分離車穩定地進入農村市場,就要求管理者真心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讓落后的交通工具無市場;經營者不急功近利,堅持把人貨分離車經營下去;農民兄弟坐人貨分離車自覺按貨物重量付運費,不使經營者虧本。那么,人貨分離車就會長期在農村客運市場經營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