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4年多時間里,在港城大地上有一幕大戲高潮迭起,動人心弦,那就是克服了“非典”、持續不斷降雨及資金籌集等種種難以想象困難之后圓滿完成并得以鞏固的“村村通油路”工程。經過4年不間斷的努力,所有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的目標邁著“又好又快”的步伐如期實現。如今,一條條承載著希望與幸福的通村公路,如彩練般在旖旎如畫的日照大地上延伸,一輛輛滿載著農副產品的大小車輛歡叫著穿梭其間。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如同奔流不息的血脈,實實在在地拉動著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日照整個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呈現出認識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的可喜局面,公路養護達到統一模式,路面清掃整潔,樹木綠化到位,路肩培護平坦,農村公路的使用效益得到了有效發揮”——省交通廳廳長賈學英來日照視察期間,對我市農村公路建設與管養做出了這樣的點評。
以這個點評為注腳,回眸4年來全市“村村通”工程的具體實踐,一首浸染著無限關愛和深厚情誼的壯歌響徹耳鼓。在那雄渾嘹亮的歌聲里,唱響的是情深似海的黨心,是厚重如山的民心,那激越向上、催人奮進、讓人感動的旋律里,最高亢的音符是黨和人民心連心!
由于歷史原因,我市的農村公路建設曾經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數據顯示:到2002年底,全市農村公路通車硬化里程僅為548公里,不少地方的農民群眾出行極為不便。
也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背景,2003年,抓住國家和省全面啟動農村公路建設的契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從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出發,確立了“一年規范啟動、兩年全面鋪開、三年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的工作目標,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公路改造攻堅戰在日照大地打響了。
如果說實現“村村通”是市委、市政府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所做出的科學決策,那么,在全市150多萬農民群眾心里,他們對走上水泥路或瀝青路的渴望,則強烈而直觀:路是他們的念想,路是他們的血脈。他們對路的渴望,猶如烈火;他們對路的期盼,厚重如山!
現如今,僅僅四年時光過去,一條條“三蹦路”鋪成了平坦的水泥(瀝青)路,一條條“傷心路”變成了“致富路”。他們的喜悅寫在了臉上,他們的幸福溢滿了心底……
“說實話,在‘村村通’工程建設過程中,從市到縣、到鄉、到村,從領導到群眾,積極性都很高。從項目申報、土地占用、房屋搬遷到工程施工和道路養護,各地各部門都很積極主動。也正因為有這種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高度一致,‘村村通’這項‘民心工程’才能像現在這樣得民心!”說到干群一心,市交通局局長辛公會深有感觸。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來的:“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一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年過去了,我市“村村通”水泥(瀝青)路的目標在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實現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公路具有顯著的‘引流渠’作用,可以帶動城市資金流、產業流涌向農村,使農村的資源、勞動力和特色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說起農村公路的好處,五蓮縣石場鄉鄉長杜祥進目光炯炯。“有了通暢的農村公路,就可以打破農村地區的自然封閉狀態,有效地促進農村資源的開發,使廣大農村蘊藏的土地、礦產、森林、水電以及旅游等資源潛力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就可以擴大農村的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使農村的自然物產和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在我看來,‘村村通’就是讓農村通向小康的幸福路!”
回望“村村通油路”的建設歷程,時時涌動著黨心民心,處處體現著科學發展,滿眼都是和諧畫面——農村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廣大農民群眾分享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也縮短了城鄉距離,將村莊與城市連在了一起,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不僅使我市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全面提速,也使科技、文化、教育、市場信息等文明成果順暢地進入農村,使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當采訪車在廣袤的日照鄉間穿行,記者發現,國道、省道、縣道、鄉道通過村道的穿“針”引“線”,真正形成了脈絡分明、首尾相連的“網”。平坦如坻的村道上,大客車、小貨車、面包車往來穿梭,交通部門用濃濃深情織就的交通網,串起了鄉村和城市,串起了傳統和現代,串起了黨心和民心,一個人居環境優、投資環境佳、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展現在日照人民面前……
|